“地溝油”實現機械化規模生產
記者調查發現,在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存在的“地溝油”加工窩點,從原料供應到成品銷售,基本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實地暗訪后令人震驚。
首先是生產規模驚人,日加工能力動輒以十噸計。河北省邢臺市南和縣曾是泔水油黑工廠的集中地,幾年前,因媒體曝光,當地“泔水油”加工業受到重創,如今卻有死灰復燃之勢。
記者在這個縣看到,一家工廠占地一畝左右,分為兩大部分,加工車間集中在北半部分。車間外矗立著3個高近10米、直徑三四米的柱形大鐵罐。據附近村民介紹,那就是儲油罐,工廠的日加工能力在20到30噸。
記者在天津一家“地溝油”加工廠也看到了好幾個這種儲油罐,工廠負責人說,他們的日加工能力在30噸左右,技術頂尖、設備一流。在天津還有數家類似的工廠,日加工能力也在20噸以上。
一名工廠工人透露,廠房內存有很多骯臟的泔水油,主要的煉油設備是大鐵罐和鍋爐,中間用管道連接,通過過濾器后,流出來的油就變清澈了,老板把它包裝成色拉油。
其次,科技含量高。此前一些權威人士告訴記者,降低“地溝油”的酸價成本太高,根本不合算,還不如買好油,所以“地溝油”上餐桌的事屬于以訛傳訛。然而,記者采訪發現,不論是河北還是天津的“地溝油”加工廠,最不當難事的就是“降酸價”。知情人說,用碳酸氫鈣去除雜質,用堿中和酸性,出來的油比茶水還要清亮。
記者通過多種途徑,在河北、天津的多家工廠取得了“地溝油”樣品。從外觀看,其中一些油顏色黃白,透明清亮,和真的色拉油沒什么兩樣。一家工廠負責人稱,他們的油,水雜不超過3,酸價在6以內,很多工廠都來買,“只要不進實驗室,絕對看不出來是什么油”。
記者將獲得的樣油送國家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檢驗。送去時,其中一瓶油樣顏色灰黃,打開后的怪味讓監測人員的臉迅速別向一邊:“這明顯不是油,這什么東西!”監測人員堅持拒絕收下“怪油”,但另外兩瓶樣油的檢測結果竟然符合食用植物油和食用動物油的一般指標要求。比如天津精煉廠的油樣酸價在2.1,雖然比其自稱的高,但也在食用植物油的酸價標準3以內。
中國糧油協會油脂分會會長王瑞元告訴記者,目前,還沒有檢測“地溝油”的有效辦法。
此外,記者還注意到,一些頗具規模的加工廠大多存在了十幾年。天津一家工廠的辦公室墻上掛著衛生許可證。一些工廠負責人說,他們各種證件齊全,不怕檢查,甚至通過了QS認證。
“地溝油”最終去向仍是餐桌
記者通過在加工窩點、糧油批發市場暗訪發現,這些加工窩點、加工廠的“地溝油”主要以散油的方式流向了食品加工企業、工地、糧油批發市場,甚至流向了部分超市。
在河北一家“食用油脂有限公司”,老板告訴記者,河北、山西、河南等多個地方客戶經常來買他們的油,甚至一些知名食品加工企業也從他們公司購油,這家工廠生產證明齊全,“只要找人,什么證都能辦下來。”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地溝油加工廠一般不散賣,主要賣給食品廠或者建筑工地。
糧油批發市場是“地溝油”的另外一個重要去向。知情人告訴記者,加工窩點把油用油罐車運到批發市場后,批發市場的商戶再把油分裝到一個個幾十斤裝的白色汽油桶里。這些散裝油桶一般沒有任何標識。
北京水屯批發市場上樹立的藍色招商大牌子上寫著國家某部門“定點批發市場”。記者來到這里暗訪發現,除了各種小包裝的品牌食用油外,白色散裝油桶到處可見,無法鑒別。
一位商戶老板說,水屯市場確實賣過用泔水油或者用廢棄的雞鴨豬油提煉出來的“那種油”,“最近風聲很緊,大家都收斂了很多,進貨的人少了。”當著記者的面,老板撥通了以前一個供貨商的電話,對方表示,暫時沒貨。老板隨后告訴記者:“真心要的話,自己去天津找,那邊有貨。”
令人憂心的是,除散裝油渠道外,品級較高的油以更為正規的面目流向市場。記者在暗訪一家“地溝油”加工黑窩點時看到了許多碼放整齊、包裝正規的“大豆調和油”。
泔水、炸貨油、動物內臟成“食用油”原料
夜晚的北京城,如果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很多飯館門口或是飯店后門,一輛輛拉泔水的農用車以及在夜色中忙碌著的收泔水的人,他們動作熟練、安靜迅速,卻幾乎都沒有回收餐廚垃圾的相關資質。
“我們餐廳的泔水從開業那天起就有專人來收了,大廚給介紹的,每天晚上來拉一趟,一個月還交幾百塊費用,挺好,省心。”北京豐臺區一家餐廳老板對記者說。
每一輛泔水車,都連接著泔水豬養殖戶。在北京市六環路內外,環布著難以計數的以餐廚垃圾為主要飼料的泔水豬個體養殖戶,他們收購泔水,經過熬煮,將“泔水油”打撈起來,以每桶1000元左右的價格賣給“地溝油”收購商,剩下的菜渣和飯羹則用來喂豬。
記者走進北京郊區一家養豬場,幾百頭皮毛骯臟的肥豬擠在籠舍里,正在熬煮的兩米見方的泔水池,以及堆滿筷子、衛生紙、餐盒塑料袋、食物殘渣的垃圾堆,惡臭難擋。一陣風吹過,地上、墻上的蒼蠅像波浪一樣翻滾。
“泔水都得煮,否則油太多,豬吃了受不了。”豬場老板說:“我家養300多頭豬,一天能掏出這么一桶泔水油。”老板一腳踩在豬圈旁布滿黑色油污的藍色油桶上說:“現在賣1000塊一桶。”
養豬戶告訴記者,每隔一兩天會有人來這里挨家挨戶收泔水油,然后運往一些集中存放點。這些存放點在行內被稱為“中轉站”,每天傍晚一直到深夜,陸續會有小面包車拉著泔水油桶送到中轉站。
記者驅車前往位于北京南城的一家中轉站,這家中轉站占地約半畝,院子里擺滿了上百個污穢不堪的塑料桶。知情人說,現在煉“地溝油”的原料不再局限于泔水,反復烹炸后的廢油、屠宰場廢棄的豬肉邊角料、雞鴨脂肪等,只要能出油、能脫色,就能用來煉“食用油”。
記者在河北、天津的暗訪也佐證了知情人的說法。記者在河北某縣一個加工廠里看到,廠區內雖然擺放著裝滿泔水油的鐵桶,但工廠負責人說,他們的加工原料主要是從屠宰場弄來的雞油、鴨油。工廠負責人說,廠子加工能力很強,原料需求旺盛。炸貨油對他們來說也是寶,如果記者可以大量提供的話,他們就可以加工成色拉油。他甚至自豪地說:“這才是循環經濟。”
記者在天津一家油品精工廠也看到,除了大量泔水油外,還有動物屠宰廢棄物。
據北京市市政市容管委會統計,目前北京市每天餐廚垃圾的產生量大概為1750噸,另外還有餐廚廢油脂60噸左右,而正規途徑的日處理能力只有五六百噸。至于每天產生的動物內臟、雞油鴨油的數量則無從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