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的概念
配送是物流中一種特殊的、綜合的活動形式,是商流與物流緊密結合,包含了商流活動和物流潔動,也包含了物流中若干功能要素的一種形式。
從物流來講,配送幾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個縮影或在某小范圍中物流全部活動的體現。一般的配送集裝卸、包裝、保管、運輸于一身,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完成將貨物送達的目的。特殊的配送則還要以加工活動為支撐,所以包括的方面更廣。但是,配送的主體活動與一般物流卻有不同,一般物流是運輸及保管,而配送則是運輸及分揀配貨,分揀配貨是配送的獨特要求,也是配送中有特點的活動,以送貨為目的的運輸則是最后實現配送的主要手段,從這一主要手段出發,常常將配送簡化地看成運輸中之一種。
從商流來講,配送和物流不同之處在于,物流是商物分離的產物而配送則是商物合一的產物,配送本身就是一種商業形式。雖然配送具體實施時,也有以商物分離形式實現的,但從配送的發展趨勢看,商流與物流越來越緊密的結合,是配送成功的重要保障。可以從兩個方面認識配送的概念:
第一種,從經濟學資源配置的角度,對配送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位置和配送的本質行為予以表述:
配送是以現代送貨形式實現資源的最終配置的經濟活動。這個概念的內涵,概括了四點:
1.配送是資源配置的一部分,根據經濟學家的理論認識,因而是經濟體制的一種形式。
2.配送的資源配置作用,是"最終配置",因而是接近顧客的配置。接近顧客是經營戰略至關重要的內容。美國蘭德公司對《幸福》雜志所列的500家大公司一項調查表明"經營戰略和接近顧客至關重要",證明了這種配置方式的重要性。
3.配送的主要經濟活動是送貨,這里面強調現代送貨,表述了和我國舊式送貨的區別,其區別以"現代"兩字概括,即現代生產力、勞動手段支撐的,依靠科技進步的,實?quot;配"和"送"有機結合的一種方式。
4.配送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位置,是處于接近用戶的那一段流通領域,因而有其局限性,配送是一種重要的方式,有其戰略價值,但是它并不能解決流通領域的所有問題。
第二種。從配送的實施形態角度,表述如下:
按用戶定貨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它物流結點進行貨物配備,并以最合理方式送交用戶。
這個概念的內容概括了五點:
1.整個概念描述了接近用戶資源配置的全過程。
2.配送實質是送貨。配送是一種送貨,但和一般送貨有區別:
一般送貨可以是一種偶然的行為,而配送卻是一種固定的形態,甚至是一種有確定組織、確定渠道,有一套裝備和管理力量、技術力量,有一套制度的體制形式。所以,配送是高水平送貨形式。
3.配送是一種"中轉"形式。配送是從物流結點至用戶的一種特殊送貨形式。從送貨功能看,其特殊性表現為:從事送貨的是專職流通企業,而不是生產企業;配送是"中轉"型送貨,而一般送貨尤其從工廠至用戶的送貨往往是直達型;一般送貨是生產什么,有什么送什么,配送則是企業需要什么送什么。所以,要做到需要什么送什么,就必需在一定中轉環節籌集這種需要,從而使配送必然以中轉形式出現。當然,廣義上,許多人也將非中轉型送貨納入配送范圍,將配送外延從中轉擴大到非中轉,僅?quot;送''為標志來劃分配送外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4.配送是"配"和"送"有機結合的形式。配送與一般送貨的重要區別在于,配送利用有效的分揀、配貨等理貨工作,使送貨達到一定的規模,以利用規模優勢取得較低的送貨成本。如果不進行分揀、配貨,有一件運一件,需要一點送一點,這就會大大增加動力的消耗,使送貨并不優于取貨。所以,追求整個配送的優勢,分揀、配貨等項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5.配送以用戶要求為出發點。在定義中強調"按用戶的定貨要求"明確了用戶的主導地位。配送是從用戶利益出發、按用戶要求進行的一種活動,因此,在觀念上必須明確"用戶第一"、"質量第一",配送企業的地位是服務地位而不是主導地位,因此不能從本企業利益出發而應從用戶利益出發,在滿足用戶利益基礎上取得本企業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不能利用配送損傷或控制用戶,不能利用配送做為部門分割、行業分割、割據市場的手段。
6.概念中"以最合理方式"的提法是基于這樣一種考慮:過分強調"按用戶要求"是不妥的,用戶要求受用戶本身的局限,有時實際會損失自我或雙方的利益。對于配送者講,必須以"要求"為據,但是不能盲目,應該追求合理性,進而指導用戶,實現共同受益的商業原則。這個問題近些年國外的研究著作也常提到。
發達國家的配送
1.發達國家對配送的認識。
發達國家對配送的認識并非完全一致,在表述上有其區別。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共同認識,配送就是送貨。美國配送的英語原詞是Delivery,是送貨的意思,強調的是將貨送達。日本對配送的權威解釋,應該是日本工業標準JIS解釋。"將貨物從物流結點送交收貨人",送貨含義明確無誤,配送主體是送貨。
當然,現代經濟中的送貨也必定比歷史上送貨有所發展,這種發展是競爭的產物,受利潤和占領市場驅使,想方設法使送貨行為優化,于是實踐上出現了送貨時車輛合理調配、路線規劃選擇、送貨前配貨、配裝等。
在發達國家對配送解釋中,并不強調配,而僅強調送達,原因是在買方市場的國家中"配"是完善"送"的經濟行為,是進行競爭和提高自身經濟效益的必然延伸,是在競爭中優化形式,既然是一種必然行為,就沒有再強調的必要了。
對于配送稍詳盡一些的解釋,反映了發達國家對配送范圍、性質、作用等認識。1991年版日本的《物流手冊》這樣描述它的范圍:"與城市之間和物流據點之間的運輸相對而言,將面向城市內和區域范圍內需要者的運輸,稱之為'配送"。很明顯,日本人對配送的一個重要認識,是配送局限在一個區域(城市)范圍內,而且從性質來看,配送是一種運輸形式,關于這一點書中又有進一步描述:"生產廠到配送中心之間的物品空間移動叫'運輸'從配送中心到顧客之間的物品空間移動叫'配送"。
2.發達國家的配送發展及現狀。
一般的送貨形態在西方國家已有相當長的歷史,可以說是隨市場而誕生的一種必然市場行為。尤其是伴隨資本主義經濟的生產過剩,在買方市場情況下,必然采取各種各樣推銷手段,送貨最初便是做為一種不得已的推銷手段出現的。僅將其做為推銷手段而不認識到做為企業發展的戰略手段,在有些國家持續了很長時間,甚至出現經濟發展的高峰期仍然如此,很多企業直到七十年代仍然將送貨看?quot;無法回避、令人討厭、費力低效活動,甚至有礙企業的發展",正是反映了這種現實。
從歷史上曾采用的一般送貨.發展到以高技術方式支持的,做為企業發展戰賂手段的配送,也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許多國家甚至到八十年代才真正認識到達一點。國外一篇文章提到,"在過去十年里,這種態度和認識有了極大轉變。企業界普遍認識到配送是企業經營活動主要組成部分,它能給企業創造出更多盈利,是企業增強自身競爭能力的手?quot;。這種認識的轉變有著深厚的社會根源:
第一,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發展,可以為經濟界提供省力且高效的管理方式與技術裝備方式,將"無法回避、令人討厭,且費力低效的活動轉變為刻意追求、容易接受,且省力高效的活動。
第二,生產領域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越發使人看出流通和物流過程中的潛力,不少實踐證明,包括配送在內的物流領域開發,可以取得很高的經濟效益,因此就不再"有礙于企業的發展"。
第三,生產力發展大大促進了社會分工,服務性生產大大發展,服務性社會出現,使人們增強了配送的主動服務性質,成為企業"增強自身競爭能力的手?
還可以看看
其他文章,謝謝您的閱讀。
網站申明:系本文編輯轉載,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所有權歸屬原作者。如內容、圖片有任何版權問題,請
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