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劑效應是一種眾所周知的現象,即一個人在接受了沒有藥理治療效果的治療后,發現身體或精神健康得到了改善——例如,糖丸或注射器里的鹽水。雖然安慰劑效應的確切生物學、心理學和遺傳學基礎并不十分清楚,但一些理論指出期望是主要原因,另一些理論則認為病人與醫生關系中的非意識因素自動緩解了癥狀。有時安慰劑效應也會造成傷害,也就是所謂的“反安慰劑效應”,即一個人在服用沒有藥理作用的治療后出現不愉快的副作用。
在一項新的隨機、安慰劑對照的新冠疫苗試驗的分析中,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IDMC)的研究人員比較了接受疫苗的參與者報告的不良反應比率以及注射了不含疫苗安慰劑的參與者報告的不良反應比率。
研究員分析了來自12項新冠疫苗臨床試驗的數據。這12項試驗包括來自22578名安慰劑接受者和22802名疫苗接受者的不良反應報告。注射后,超過35%的安慰劑接受者出現了全身性的不良反應——如發燒,其中頭痛和疲勞最常見,分別占19.6%和16.7%。16%的安慰劑接受者報告了至少一個局部不良反應,如注射部位的疼痛、發紅或腫脹。
相比之下,在注射后,46%的疫苗接受者經歷了至少一次全身性的不良反應,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報告了至少一次局部不良反應。雖然這組人接受了藥物活性治療,但至少他們的一些不良事件可歸因于安慰劑效應——或者說在這種情況下是“反安慰劑效應”,以及鑒于這些效應也發生在安慰劑組,研究人員分析表明,“反安慰劑效應”占疫苗組所有不良反應的76%,占報告的所有局部影響的近四分之一。
BIDMC安慰劑研究項目的主任和哈佛醫學院的醫學教授Ted Kaptchuk表示:“有證據表明,人們可能將普通的日常感覺誤認為是由疫苗引起的,使人們對不良反應的身體感覺過度警惕。我們的研究結果表面,告知公眾潛在的無意識反應可能有助于減少人們的憂慮。”
該研究論文題為"Frequency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Placebo Arms of COVID-19 Vaccine Trials",已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期刊上。
還可以看看
其他文章,謝謝您的閱讀。
網站申明:系本文編輯轉載,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所有權歸屬原作者。如內容、圖片有任何版權問題,請
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