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運中心是德國大力倡導、扶持發展的集約化運輸組織形式。它依托一定的經濟區域,以可供選擇的多種運輸方式,快捷的運輸網絡,周到的運輸服務,把傳統分散經營的眾多運輸企業及運輸服務企業吸引到一起,把生產—運輸與消費市場緊密銜接,使一個區域向不同方向流動的貨物和其它不同方向流動到本區域的貨物,經過中心進行分撥、配載,選擇適宜的運輸工具迅速地輸送到目的地。
一、貨運中心興起的動力
貨運中心在德國的發展是近10多年的事情。德國經濟學家、交通運輸專家經過長期的研究認為,生產貿易國際化、自由化的迅速發展,有賴于人員、物資、信息的及時、有效的流動與供給。在產、運、銷的鏈條上,運輸業生產既涉及加工、包裝、倉儲、裝卸、運輸,又涉及管理、經營和服務,并涉及土地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等。如何把如此諸多的運輸過程環節經濟合理地組合起來,尋求一種資源節約、運行高效的運輸服務,便成為德國貨運中心興起與發展的內因。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德國著力于完善綜合運輸體系,這是推動貨運中心發展的政策條件。為了減少不斷提高的摩托化程度的交通與環境的壓力,特別是控制載重汽車對環境與生態的負面影響,德國綜合運輸政策的目標是長距離運輸以鐵路、水路為主,兩頭的銜接與集疏以公路為主。發展貨運中心,可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暢通的、便利的、有利可圖的方式,從而減少載重汽車的投放和空駛。
二、政府統一規劃與貨運中心發展
德國建立和發展貨運中心由聯邦政府統一規劃,由州政府負責按規劃進行建設,并采取相關政策,扶持其發展。建立貨運中心,德國著眼的是巨大的社會效益。從運輸經濟本身來看,貨運中心是通過提供必要的服務設施和服務條件,合理組織物資集散,達到物流經濟快捷而資源充分利用的目的;從社會效益來看,貨運中心能發揮減少空駛,減輕道路擁擠壓力的作用,從而減少噪音和污染,有利于保護環境;從地區經濟發展來看,貨運中心能吸引辦廠,為一個區域經濟繁榮注入新的活力,創造較多的就業機會,并且增加稅收。德國規劃建設貨運中心與規劃建設交通干線、主樞紐統籌考慮。在廣泛進行生產力布局、貨物種類、流量、流向調查的基礎上,根據各種運輸方式銜接的可能,確定貨運中心的規模與發展。德國規劃到2010年左右建設30-40個貨運中心,目前已建成第一批20個。
貨運中心選點建設一般考慮三個方面因素。一是至少有兩種以上運輸方式聯接,特別是公路和鐵路;二是選擇交通樞紐中心地帶,使貨運中心網絡與運輸樞紐網絡相適應;三是經濟合理性,包括運輸方式的選擇與利用、環境保護與生態平衡,以及在貨運中心經營的成員利益的實現等等。
三、貨運中心的運作
政府在規劃建設貨運中心的基礎上,將貨運中心的場地向運輸企業或與運輸有關的企業出租,承租企業則依據自身的經營需要建設相應的庫房、堆場、車間,配備相關的機械設備和輔屬設施,以中心為基地,把服務觸角伸向廣闊的市場。在貨運中心,有運輸、裝卸、倉儲、包裝等眾多的成員,成員各有其聯系的客戶和貨源渠道,彼此間的聯系是自愿而松散的,各自獨立經營。不來梅市貨運中心有50家運輸企業和運輸服務企業,從業人員3000多名,如寵物飼料運輸公司、零擔貨運公司、綜合運輸公司、冷凍食品運輸公司、郵政包裹運輸公司及公鐵聯運站等等。
四、貨運中心的經營管理方式
德國的貨運中心由政府興辦但卻實行民間經營管理方式。不來梅市貨運中心自身的經營管理機構采取股份制形式。市政府出資25,貨運中心50戶經營企業出資75,由政府的企業選舉產生咨詢管理委員會,推舉經理負責貨運中心的管理活動,實際上采取了一種由企業“自治”的方式。貨運中心的職能主要是為成員企業提供信息、咨詢、維修等服務,代表50家企業與政府打交道,與其它貨運中心加緊聯系,不具有行政職能。提供良好的公共設施和優良的服務,是貨運中心全部活動的宗旨。因此,貨運中心一般都興建有綜合服務中心、維修保養、加油站、清洗站、餐廳等,有的還開辦駕駛員培訓中心等實體,提供盡可能全面的服務。這些實體都作為獨立的企業實行經營服務。
還可以看看
其他文章,謝謝您的閱讀。
網站申明:系本文編輯轉載,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所有權歸屬原作者。如內容、圖片有任何版權問題,請
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