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京津冀一體化發展進程,淺析物流業發展商機
若要分析京津冀一體化趨勢,筆者認為必須讀懂其過往歷史,否則為何要實現一體化?或者說一體化的本質、內涵及現實意義將會變得模糊不清。物流業作為提高現代制造業或流通業運行效率的重要支柱產業,迫切需要業內經營管理人員在未來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做到精準把握經濟發展走勢,提前預判,及早布局,順勢而為。下文筆者將嘗試梳理京、津、冀經濟發展大致脈絡,并結合十多年來對數百家物流企業的發展歷程和業務現狀,淺析京津冀地區乃至中國北方未來物流業發展商機。希望此文能起到拋磚引玉之效,望讀者批評指正。
時光退回到兩千年前,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戰國時期,群雄四起,割據爭霸,吳國為了運兵北上征服齊國,國君夫差命人開鑿邗溝,是為今日京杭大運河之始。隋王朝在統一天下起即做出了貫通南北運河的決定,以后歷朝統治者數次集合龐大的人力、物力開鑿或疏浚運河,其動機已超越軍事行動的范疇,主要目的是通過漕運為中國南、北方物資順暢交流提供經濟而便捷的物流通道。只是彼時的漕運是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持與動力供應系統,800年來一直維持著封建王朝的生命延續。時至今日,因京杭大運河而得名的通州、積水潭、南新倉等地名對于稍微了解北京的人來講都并不陌生。時光荏苒,隨著工業文明興起,西方列強為解決長期存在的貿易逆差,攫取中國巨大的市場資源,用堅船利炮轟醒了沉睡中的大清王朝,英美法俄等列強更是迫不及待逼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從此原本拱衛京師帝都的天津衛淪落為列強對華傾銷各類商品的通商口岸,我們今天通過天津市區內各式風格的異域建筑,似乎仍能聯想到當年車水馬龍的貿易景象。京杭大運河似乎也是同時隨著工業化進程和海洋文明的到來而逐漸衰退。歷史的車輪仍然在前行,今天的北京和天津已成為共和國經濟版圖中重要的兩大驕子,而曾支撐其經濟發展的物流通路肯定不再是京杭大運河,或者說天津的港口資源也只是整個物流格局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筆者認為未來政治因素、經濟水平、人口分布、消費理念、產業格局、跨境貿易都將對京津兩大城市的物流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尤其是國家提出并正踐行的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將對物流業發展帶來根本性的變革,所蘊含的商機也將逐步顯現。接下來筆者帶各位讀者進行時光穿越,站在十年以后的今天看京津冀區域會是什么樣的物流格局,目的依然是希望通過預判為當今物流業的發展帶來若干啟發。
首先,占地面積大、內部功能單一的物流園區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信息化水平更高、土地利用率更為合理的專業化物流園區,同時圍繞供應鏈上下游業務而形成的產業集聚區或物流集聚區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譬如天津武清將成為京津唐廊等城市電商供應鏈產業集聚區,天津濱海新區依托港口優勢將成為中國北方高精尖產業走向全球的物流中心,河北白溝將成為服飾箱包等產業的物流集聚區。但是,筆者認為中國北方不會出現類似美國孟菲斯似的城市;
其次,物流中心各類型倉庫的標準化程度趨于統一,消費類商品的存儲、分揀、搬運環節在機械化基礎上基本實現智能自動化作業,醫藥和食品類商品完全實現全程可追溯;個性化定制商品受到熱捧,倉儲環節中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化服務等增值服務隨之普遍開展,其物流路徑完全是“點對點”的扁平化模式;
再次,城市物流配送及快遞的模式會發生根本性變革。社區(校園)智能化配送服務網絡基本完善,小件物品的物流在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的支撐下更為順暢便捷;運遞資源將實現高度社會化;服務于城市居民的私人自助倉儲企業遍及各大中型城市;
最后,基于供應鏈上的物流與金融會加速融合,更多的社會資本將介入物流領域,物流企業重組、整合、并購更為理性。擁有核心技術的物流設備企業或技術集成商將成為主流供應商。與此同時,以高大上為噱頭的物流行業論壇、研討會、高峰會逐漸被專業技術更強、話題更清晰的小型公益性沙龍或技術交流活動所取代,物流行業的展覽由B2B逐步向B2C轉變,且每年在京津冀地區,甚至中國北方市場中最多只有1-2場行業展會。
作者:王效一
職務:北京金谷勤創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
北京振杰展覽有限公司首席運營顧問
還可以看看
其他文章,謝謝您的閱讀。
網站申明:系本文編輯轉載,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所有權歸屬原作者。如內容、圖片有任何版權問題,請
聯系我們刪除。